以水佈局農業結構發展高效節水產業
  ——民勤縣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紀實
  馬順龍
  初春時節,又是春耕備耕的大忙時節。對於水資源短缺、生態環境脆弱的民勤縣來說,調整農業種植結構,高效節約用水和科學管理水資源顯得尤為重要。種什麼,怎樣種農民群眾期盼使有限的水資源配置發揮最大的效益。
  眾所周知,治理民勤的生態環境,最終出路是建立節水型高效農業。當然,大面積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,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場革命性變革。2010年,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經過深入民勤農村調查研究後,根據民勤的農業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起步階段、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中耕地持續壓減、水資源長期短缺的實際,提出:“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,要走生態治理與農民增收科學統籌的路子,保護生態是前提,是利國的大事;發展生產是核心,節水的根本出路在於調整結構”。這個論斷是科學的,是符合民勤實際的。為持續增加農民收入,火榮貴提出了“設施農牧業+特色林果業”的主體生產模式,堅持以節水增收為目標,主攻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。
  近年來,民勤縣緊緊圍繞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,以節水增收為目標,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,發展高效節水產業,引導農民轉變發展方式。採取有效措施,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壓縮畝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上的洋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,擴大畝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下的低耗水作物面積,主推“設施農牧業+特色林果業”主體生產模式,推廣普及高效節水技術,全面加強水資源管理,有效促進了生態保護治理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。
  按照“面積調小、水耗調低、效益調高”的原則,民勤縣以水佈局種植結構,以水佈局產業發展,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、與節水增收目標相配套的種植業結構。引導群眾大力壓縮洋蔥、小麥、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,積極發展食葵、棉花、甜瓜、小茴香等高效節水作物,高效節水作物面積由2010年的42萬畝發展到2013的68萬畝。與此同時,強力推進“設施農牧業+特色林果業”主體生產模式,大力推行“儲藏加工+運輸銷售”的營銷模式,不斷完善“企業+專業合作組織+基地+農戶”的產業化經營模式,推進農村特色產業區域化佈局、規模化發展、產業化經營,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和發展的比較優勢,促進高效節水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。通過採取規劃引導、技術服務和市場營銷等有效措施,涌現出了大壩鄉八一村農民葉長煉日光溫室種沙蔥棚均收入3萬元,蘇武鄉橙槽村農民吳相榮栽植釀酒葡萄畝純收入3000元以上,東壩鎮東一村農民雷尚清暖棚養羊年收入30多萬元等一大批引領群眾發展的先進典型。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牧業11.69萬畝,以釀造葡萄、紅棗、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30.97萬畝,實現了“戶均2畝棚,人均1畝特色林果”的結構調整目標,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成為了全縣節水增收的主導產業。
  據農牧部門統計測算,2012年至2013年生產周期,全縣日光溫室棚均產值達到18006元,棚均純收入達13805元,單方水效益35.4元,日光溫室棚種植瓜菜是農業生產中水效益最高的產業。
  洋蔥種植前幾年在民勤縣部分鄉鎮是一項主導產業,由於高耗水、高風險,農藥殘留量大,民勤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大力壓縮,已從2010年的5.8萬畝減少到2013年1.97萬畝。收成鄉中和村的農民技術員王永虎算了一筆用水效益賬:種一畝洋蔥用水最少800立方米,多的達到1000多立方米,正常年景收入5000多元,除去成本純收入不到2000元,如果市場行情不好還可能賠本。而800立方米水能種葵花或甜瓜2畝,純收入最少也在4500元以上。
 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: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制度,要把資源消耗、環境損害、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,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、考核辦法、獎懲機制。”也正如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所論述的,民勤縣在生態治理中,積極探索建立科技支撐體系和資源管理體系,通過政府主導、建立監督考核體系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,充分發揮政府、政策的導向作用,鞏固提升治理成果。保護生態是國家利益,是大局。農民種什麼怎麼種必須從全縣光熱水土資源、技術及生態縣情等條件出發,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導向,引導農民轉變發展方式,調整優化種植結構,壓縮高耗水作物,對洋蔥等高耗水作物實行零種植,這是促進生態保護、轉變農民增收方式的正確決策,無可非議。這樣既規避市場風險、降低生產成本,又可支持廣大農民群眾發展高效節水產業,促進種植結構優化,增加農民收入。  (原標題:以水佈局農業結構發展高效節水產業——民勤縣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紀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02agwvj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